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8米,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 倍思亲,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此峰有感而作。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可见黄河如银带;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
汤安 茱萸考
杜甫詩 "明日此會知誰見, 醉把茱萸仔細看" 是哪种茱萸?
1, 遍插茱萸 引子
今天见到两位学术道行都很好的朋友 讨论关于夏茱萸 (Elaeagnus umbellate 牛/ 马/羊奶子的学名)和 沙棘 (Hippophae fhamnoides L). 是不是一个种的问题,并请我参与讨论。其实,以茱萸在中华文化中的鼎鼎大名,写它的文章数不胜数。
然而不巧的是,茱萸/茱荑 在民间中华文化中的种类和含意 实在丰富,不少人写的茱萸不是 一个植物。有必要好好划分一番,我把以前东查西搬地写过的一个相关小文在这里整理出来给大家助兴。
许多植物都有学名和俗称两种名 称,各地习惯而已,不在对错上面。这是世界各地植物学的老问题, 林奈那时候就注意到了 (沙棘 Hippophae fhamnoides L. ----那个 "L."就是林奈,他发明了双名法来物种名称限制混乱。 因为这两种植物都与人类接近并且地理上分布广泛,斗胆猜想他老先生也为如何分清楚牛奶子和沙棘而 头痛过)。因此,说 什么物种名称时,必须针对各自的拉丁学名来讨论,不然连标的物是哪个都说不清楚。 好在本例都有拉丁 文, 在科属上问题不大。
尽 管民 间叫法经常是丰富多样,它们在大的科属种关系明显是不含糊的 (种名有时候有分类学上的远近和亚种争议,比如金鱼和菊花都有数量庞大的亚品种,大家就只好不细分 了)。
Elaeagnus umbellate 和 Hippophae fhamnoides L. 都特征明 显,是胡颓子科植物,果实方面是一大一小,或者说一长一圆。进一步还似乎一疏一密,尤其果柄,一个如樱桃那样长长的 ,一个则几乎是贴杆而生。 所以,赞成是两个种的人有其道理。Elaeagnus umbellate 多是果大而长和疏的灌木,确实也不大好叫它们"沙棘"。

牛奶子/夏茱萸 Elaeagnus umbellate 和 沙棘 Hippophae fhamnoides L.
然而,即使说是两个种,也一定是非常近的两个种(叫种还是品种有时候几乎说不清标准)。它 们自己也都有着不同颜色(见过 几乎纯白色的果实)和 高低大小的区 别。有些地区使用秋橄榄 (Autumn Olive) 来称呼牛奶子,这种秋橄榄称呼很少听到,更有叫某些入药的茱萸果实干货为"枣子皮",它们从侧面说明了Elaeagnus umbellate果实,甚至普通茱萸的果实个头都偏大,不是个头小过干黄豆的沙棘Hippophae fhamnoides L可比的。叫Elaeagnus umbellate 牛(马/羊)奶子的人很多,感 觉也象是强调它的果实不象沙棘那么小和密集。
一个难以 解答的问题是两者的中 间品种很多,果实颜色,斑点数目,大小,长圆,疏密,长柄中柄和贴杆的过渡种类全找得到,叶子也同样过渡种类丰富,那么,它们该怎么 划分?
2. "明日此會知誰見, 醉把茱萸仔細看", 是指哪种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 此又被稱為"茱萸節"
如果从历史记 载来看,应该说茱萸最可能的是指 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 ------- 又名“越椒”、“艾子”,一种常绿带香气的植物,芸 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
中国古代 "茱萸" 是名星植物,因为茱萸雅号曰“辟邪翁”,避瘟疫不生病。关 于茱萸可以避瘟疫之说,史书记载颇多。《淮南毕万术》谓曰: “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无瘟疫,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风土记》中载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见到此气烈 熟,色赤,可折其房以 插头,云辟恶气。”
吴茱萸,见之史料甚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茱萸,从草,朱 声。”“樧,似茱萸,出淮南。”说明樧跟茱萸很类似。但是,在很早以前对它们的区分就已经不太清楚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 文解字注》中,对茱 萸作注说:“《内则》:‘三牲用樧’。注:樧,煎茱萸也。《汉律》:‘会稽献 焉。’《尔雅》谓之樧。《本草经》入木类。郑君曰:‘茱萸,即樧也。’而《广韵》椒樧在释木,许君则茱萸与樧为二物,《木》部曰: ‘扬州有茱萸树。’正以 见茱萸之本为草类也。”李時珍本草綱目言:" 茱萸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
唐初《艺文类 聚》中转引《洞林》载:“(晋)郭璞避难至新息(今河南省息县),有以茱萸令璞射 (即猜)之,璞曰:‘子如赤铃,含元珠,案文言之,是茱萸’。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风土记》亦载:“茱萸,樧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时也。”直 至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仍将重阳节时的民间集会称为“茱萸会”。 从以上记载可见,茱萸之见之典籍,始于周代,最迟也当于汉代,且当时的人们已 经 认识到了它的药用价值,并把它作为祭祀之物。
宋 朝洪迈《容斋随笔 》卷四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诗人刘梦得(刘禹锡)说:“在诗中用茱萸这个名字的共有三人。杜甫诗‘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诗‘插遍茱萸少一人’,朱放诗‘学 他年少插茱萸’,三个 人所写有关茱萸的诗句中,杜甫的最好。”
顺带挂一漏万 地收集一点茱萸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 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 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 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 长相似。
九日登高
作者:王昌龄
青 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 下醉,何曾得见此 风流。
九日藍耕會飲
杜甫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朱放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 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 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 仙。
其他名家名作还有许多许多,比如: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戴叔伦《登高回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堆。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白居易《九日寄微之》:蟋蟀声寒初过雨, 茱萸色浅未经霜。
[上面一些诗词和 内容不少是引用"嗟余听鼓", 一个很不错的博克里的,链接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08d2a01008cu7.html]
不 经意翻看全宋词,发现周紫芝写词更是喜爱用茱萸,而且十分入味!
全宋词 (周紫芝)
鷓鴣天
終日看山不厭山。尋思百計不如閑。何時得到重陽日,醉把茱萸仔細看。 欹醉帽,倚雕闌。偶然攜酒卻成歡。籬邊黃菊關心事,觸誤愁人到酒邊。
瀟湘夜雨(和潘都曹九日詞)
江繞淮城,雲昏楚觀,一枝煙笛誰橫。曉風吹帽,霜日照人明。
暗惱潘郎舊恨,應追念、菊老殘英。秋空晚,茱萸細撚,醽醁為誰 傾。 人間,真夢境,新愁未了,綠鬢星星。問明年此會,誰寄幽情。
倚盡一樓殘照,何妨更、月到簾旌。憑闌久,歌君妙曲,誰是米嘉榮。
品令
上賊軍退舍 西風持酒。誚不做、愁時候。
機雲兄弟,坐中玉樹, 瓊枝高秀。
且莫勸人歸去,坐來未久。
甘泉書奏。報幽障、沈烽後。
明朝重九,茱萸休惱,淚沾襟 袖。
怕衰黃花,也解笑人白首。
鷓鴣天
前一首,自為之也 年少登高意氣多。黃花壓帽醉嵯峨。如今滿眼看華髮,強撚茱萸奈老何。
千疊岫,萬重波。一時分付與秦娥。明年身健君休問,且對秋風卷翠螺。
木本里至少有十来种茱萸。本文后面把它们列出来给 大家。其中最好吃的是夏茱萸,而且个头大一些。登山郊游中品尝它的美味,一定是件增加趣味的事。不过,它们并非广为认识,有时候看着 一丛丛茂美酸甜的夏茱 萸唐茱萸秋茱萸也好,沙棘胡颓子也行,深深为它们就那么在树枝上干掉浪费掉而可惜。除了聪明的山鸟之外,这些辉煌璀灿地制 造了一个春秋的成果就再也没谁会 来光顾了。
美国有大量的野生夏茱萸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叶子背面是银色的,很好认。它在日本同时还叫秋茱萸和夏茱萸,以及唐茱萸,如果不是十分喜爱它而取了不少昵称,这 其中的逻辑恐怕要用它的树、 叶和果实很容易发生大小和颜色的变化来解释了。夏茱萸建胃养神好口味,但是夏茱萸在夏天和早 秋吃不成,胡颓子科植物多数很涩,跟 柿子一个道理,保护自己的种子下一 代,------- 到成熟后种子可以种了,果子就甜美可吃了。
既然说到夏茱 萸立秋后是好浆果,就稍微多说两句它们到底好在哪里。其实,它们的VC含量是目前所知果实的最高种类(每 100g果汁中含维生素C 500mg,少数品种保持850mg-2100mg的特别高含量)是苹果的25-50倍、是国际公认VC 之王猕猴桃(每100g果汁维C的含量 达 100-300毫克)的3-15倍。从上面谈到的两位朋友的讨论中我还学到它的番茄红素lycopene含量也很高,"每百克鲜果中 含有15mg~54 mg的lycopene。(如果数据没错,这个含量还真可观,百克番茄中2.573mg,西瓜 4.532mg, USDA database)"---这真是大自然赋予神奇造化。
每回秋天和大小朋友登山,都教他们吃夏茱萸,大吃,往实 在里吃。深秋了,告别一年之 际,大自然朋友的友情馈赠,咱们没有理由扭捏着拒绝吧?
关于古人配戴的到底是哪种茱萸,也许最终没有十分确切的答 案,因为在"信则有"的前 提下,人们 赋予茱萸的是自己的寄托,那么,就象我们可以用芦叶做的棕子来寄托对端午和屈原的情思,也完全可以用斑竹的鞘叶,若竹的叶 子,乃至香 蕉树芭蕉树的叶子或如我一样品尝过的莲荷的叶子来做出端午的棕子纪念我们的民族节日。您能说它们代表的情谊有高低贵贱之分么?
台湾的省旅美的大土佬 先生说得正确,一味地『尊重权威』和『尽信书』是解决不了民间 对传统祭祀 植物的称呼问题的。
“清明插柳,端 午插艾”,就如重阳插茱萸一样,端午节门前插艾叶也是我国民间盛传已久的风俗。那个艾叶,碰巧是号称品种过万的菊科植物,不用说,您 可以想见,家家户户端 午节门前插/挂艾叶是一幅多么生动的艾属分类学大演示,我曾经见过有人家同时使用细若绒毛的一种小艾,和同属另一个种长过三尺茎粗过 筷的巨大艾草来一插一挂地保 它个万全。
下面附上土佬先生 的回信来说明考证称呼之难:
引用之前,先大力推荐大家访问分别在台湾省和旅居美国的学者摄影师旅行家土佬 先生兄弟俩创办的优秀网站 http://www.tulaoer.org/index.html, 没有什么说的,当今社会还能这么在学术艺术和人文历史文学哲学乃至烹调方面都去考究钻研的人,土佬先生兄弟俩在我看来是一双仅见的硕 果。(至于摄影师们的 艺术水准,那非我的能力可评,最近他们拍摄的作品"长河落日"(http://www.tulaoer.org/2-Landscape/4-Winter/W42.html), 我个人是看了又看, 感受再三!)
Jiapeng 先生:
无任感激您在百忙之中赐覆 长信,提供了许多資料。
我的读后感是:
1. 『樧似茱萸』和『茱 萸,即樧 也。』这两件事尚未完全釐淸。
2. 如果从众,取『茱萸,即樧也。』,而『樧,煎茱萸也。』,那么我们还需要所谓的『茱萸』和『樧』就是芸香科Rutaceae 的『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而不是山茱萸、夏(秋)茱萸、唐茱萸、茶 茱萸、蜜茱萸和食茱萸的证据。
3. 陝西佛坪县和洋县大量种植的山茱萸是山茱萸科Cornaceae 的Cornus officinalis Nakai。这是俗称棗皮, 药棗,肉棗,山萸肉的『山茱萸』。古人又说了茱萸即山茱萸。那么重阳登高时,他们佩带的 是 Tetradium ruticarpum 还是 Cornus officinalis?
4. 在维基百科全书上,『茱萸,唐茱萸 Elaeagnus multiflora』属于『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所以,汉唐时代秦晋士人重 阳登高佩带的是芸香科,山茱萸科还是胡颓子科里的『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Cornus officinalis,还是 Elaeagnus multiflora? 』尚难定论。这件事牽涉了一 千 多年来的不求 甚解和以訛传訛。再加上中国的地域广大,各地对同一种的植物往往有当地的名字,混乱之中再加上『尊重权威』和『尽信书』的致命毛病, 就 很难收拾了。
我写过一篇分辨茱萸(唐茱萸), 食茱萸,和刺茱萸的文章。没放在自己的网站。原因是自知除了我理淸楚的几条之外,还有太多紊乱的背景資料。我没法评论那个 古人在那本古籍里的记載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好让古名和今名之间的矛盾延续下去了。您看,研究科学的,要是连名称都没法统一,还能 怎么呢?
您 提起早田文藏 Hayata 在台湾的田 野工作。这个日本人在当年确实花 了不少勁儿。台湾的植物学者/学阀奉他的记录为圭皋。 在台湾进行『本地人 vs. 外省人』的意识形态的鬥爭 中,从事植物生态科研的人把七、八十年前 Hayata 没有记录的品种,都列入外来品种(入侵品 种)。他们要排除,消灭外来种,保护本地种。我在互联网上提出 Hayata 在台湾只是 带几个饭团在山地和田野作了『线性』的步行调查。他 没有,也不可能作『面』的调查。他遺漏的品种可多著呢。怎么能把他著的台湾植物誌没登记的都当作外来种,都认为威胁了本地种的生存? 结果我捅了这些以日本为祖国的台独学阀的马蜂窝了。这也就是 我決定设立自己和舍弟的网站,有自己玩的 sand box 的动机。---大土佬 儿 拜
3. 中国文字里面经常提到的植物 "茱萸" 考证
吴茱萸
(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芸香科 别 名吴 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 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
关于这种"现名" "原名" 之说,比较有趣,这不,又是一个分类学上有麻烦的例子: 吴茱萸从"吴茱萸属Euodia" 被挪到 "四数花属Tetradium" ?
总是感觉很疑 惑。特地去查证了一下,结果发现其他人也早有同样的疑惑。也好,正好得机会建议大家有植物名称方面的问题直接查网上的《中国植物 志》(Flora of China)
http://www.efloras.org/flora_page.aspx?flora_id=2
我把网名叫 taxus的同好的说法一并贴过来 (taxus 2010-5-31 23:53 link: http://zjflora.com/archiver/?tid-6894.html) 大家可以看出分类学家也是经常这么在困惑中前进,甚至反复争议。个 人认为争议不是坏事,真 理是辩论检验出来的。唯一问题是,已经出版的植物志就无法更改了,大家不可能都去查证,更不可能只查最新一版。所以,基础的植 物 知识,还得"修行在个人"呵。
[前几天在CFH鉴定臭辣树照片,按照浙江植物志的中文名和拉丁名(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怎么也搜索不到结果,后来查Flora of China才知道,原来吴茱萸属Euodia变成四数花属Tetradium 了。
FOC作者认为,Euodia属7个种仅分布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太平洋岛屿,长期以来该属与Tetradium和 Melicope(蜜茱萸属)弄混淆 了。所以, 按照FOC的观点:
臭辣树(楝叶吴萸)的学名: Tetradium glabrifolium (Champion ex Bentham) T. G. Hartley
吴茱萸的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吴茱萸的拉丁名在不同植物志上还有拼写差异:
中国植物志第43卷第2册: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浙江植物志第4卷: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进一步查:
Evodia 是Euodia的不同拼写形式(Orthographic variant)。Euodia rutaecarpa这个学名是Hook.f. & Thomson 于1875年2月在Fl. Brit. India [J. D. Hooker] 1: 490. 1875发表 Euodia ruticarpa在IPNI没搜到记录,而在FOC是作为 Tetradium ruticarpa的异名的。看来《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的用法更准确。弄清这些拼写问题只能查原始文献了。---by taxus 2010-5-31 23:53]
楝叶吴萸, 臭 檀吴萸, 楝叶吴茱(荑)Tetradium glabrifolium (Champion ex Bentham) T. G. Hartley (Evodia glabrifolia (Champ. ex Benth.) Huang) 树高达20米,胸径可达80厘米。树皮灰白色,不开裂,密生圆或扁圆形、略凸起的皮孔。生于海拔500-800米或平地常绿阔叶林 中,在山谷较湿润地方常 成为主要树种。根及果用作药。 据载有健胃、驱风、镇痛、消肿之功效。
有趣的是臭檀吴萸之外,原产热带地区的苏木科植物金檀木,也 在中国被叫做角马来 茱萸和香茶茱萸。也许,不招重和病的植物,木材质地才能优秀。

波氏吴萸
(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 ??)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乔木。生于海拔700-2900米的生于山坡草丛或林缘,有栽种。属药用植物,果实入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助阳 止泻等功效。
學名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芸香科 別名:紅刺楤、紅刺蔥、大葉刺蔥、仁刺蔥、刺江某、江某、越椒、毛 越椒、鳥 不踏等,中國植物誌則稱以椿葉花椒。
芸香 科花椒屬食茱萸(透明腺點)
"食茱萸"這個名稱對文 人墨客而言,或許會有一點強說愁的感觸,許多人 立刻會和"香椿"做聯想,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但外型的確挺像的,當然也都可以拿來吃的。 老株之後的"食茱萸"枝條不具刺,但枝幹上常有瘤刺 可防止藤蔓纏繞。
山茱萸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成熟果实为中药,别名山萸 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四照花 (学名:Cornus capitata)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植物。(山荔枝 鸡素果 石枣 灯台树 鸡素果 石枣 灯台树), 一种因为叶子和山茱萸很象,光洁不染病而被许多人用来替代山茱萸。它经常被直接叫做山茱萸或茱萸,从在头发上插花习俗来看,这 个种最美观适合。
两照?
Elaeagnus angustifolia. Euonymus fortunei.
學名: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s. 名稱:青莢葉(山茱萸科) 台湾省也叫葉長花为思源果。看来也是相思怀念的植物。


唐 茱萸 夏茱萸花
Elaeagnus multiflora var. hortensis ... Japanese-English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唐 茱萸; 唐胡頽子", 它和 夏茱萸十 分接近,但是外表和 叶子大小明显不同。至于是一种还是两种? 分类学家的标准是把它们当成两个亚种(变种)。
夏茱 萸, 秋茱萸Elaeagnus multiflora

茶茱萸
茶茱萸 Nothapodytes nimmoniana (Graham) Mablerley 茶茱萸科

蜜茱萸?

三葉蜜茱萸
(學 名:Melicope triphylla)為芸香科蜜茱萸屬的植物。分布於中國, 中國台 灣以及菲律賓等地,中国海南岛有一种蜜茱萸(M. patulinervia(Merr.et Chun)Huang)。台湾有一种三叶蜜茱萸(
Melicope triphylla (Lam.) Merr.),别名"假山脚鳖" 。。蜜 茱萸属是芸香科的 一个属,约150种,为灌木或乔木,分布于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大洋洲和亚洲热带地区。蜜茱萸属的叶为对生或互生,单小叶 或三小叶,很少出现羽 状复叶,叶片上有透明的腺点。一些分布于夏威夷的物种由于受到生长地丧失或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被美国政府列为联邦濒危物种。
宜梧; 苗代胡頽子 silverthorn (species of oleaster, Elaeagnus pungens), thorny elaeagnus, thorny olive.这个种很容易变成黄边叶,果实大,国内喜欢做盆景,在国外观赏种植的也很多,看来是世界性的爱好植物。
others...


Elaeagnus spp. --- Brother and sisters over the world

双子叶里的草茱萸
山 茱萸科(Cornaceae). 屬:, 草茱萸屬(Chamaepericlymenum). 種:, 草茱萸(C. canadense) 草茱萸(Cornus canadensis)是山茱萸科草茱萸屬的一種草本植物。約20–30 cm高,有白色小花,直徑只有數個毫米寬。分布於中國吉林、朝鮮、日本 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北美洲等地。可在山地的針葉林內比較潮濕的樹林邊緣,又或在老樹樁上,又或在長滿青苔的地方,以及其他開揚和潮濕的 地方發現,比較稀有。


角 马来茱萸、香茶茱萸 金 檀木
(学名:光果铁苏木(平滑果铁苏木);别名:铁苏木、黄金檀、巴西金檀、金 檀、金檀木、金象木、彩象牙, 香茶茱 萸;产地:非洲,产于 巴 西、阿根廷等南美地 区。
顺带贴上草本茱萸"亲戚" ----孔雀茱萸, 它有绿的和紫的两色,其实只是跟我们常见的禾草是亲戚。
孔雀茱萸
有一回在广西 巴马大山里看到山壁上有株红紫色大叶子植物,因为刚刚在云南见到非常紫红的野生紫木 兰,就以为又是紫木兰花 (啥眼神!),待攀岩而上接近它时,才发现是一株奇特的禾草,靠近山溪而变成了低光观赏植物。看来凡是叫茱萸的植物,都跟山水和干净 无病有着某种联系,都 是吉祥健康值得象朋友那样常记在心的大自然神奇造化。
4, 说不尽的茱萸
分 类问题经常是长期没有定论的问题针对同一植物的 不同的"事实",可以让两位名家各执一词,你说应该算谁对? 这跟亲子鉴定不是一回事,所以,小范围内的争议还少不了。好在系统分类之外,有趣的事情还很多。
木本茱萸首要功能,自古就是作为祭祀之物。
(以下到五是照搬百度里面的文章)
其二是作佩戴 用的饰物。屈原《离骚》中言:“椒专佞以 谩谄兮,樧又又 充其佩帏。”古代王妃所居之宫殿,以椒合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故历代以椒房代指王后。这里之椒,指专佞而谩谄的楚王之妃。她身 上佩戴着樧(茱萸)作 的饰物。历代皆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人们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其三是药用。西晋初,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 孙楚《茱 萸赋》一文,其中言:“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 节,零露既凝,鹰隼飘 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这里已经明确地记述茱萸能“疗生民之疹疾。”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 晋《神农本草经》、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有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 临床实践有补肝肾、涩 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 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 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茱萸多种药物用途,大概正是自汉代以来人们重视、培育栽植茱 萸的直接原因。
其四, 辟邪。南北朝时南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 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 死。长房闻之曰:‘此可 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始于此。”辟邪,自是迷信之说,但从茱萸的药用价值来看,值得深思:古人患病,不知病 因,常谓之遇邪气所致。 佩戴茱萸囊,饮菊花酒,正是茱萸、菊花的药性对某些疾病发生了作用,而使疾病得以痊愈,或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古人不知所故,故谓 之该物能辟邪。 《辽史·礼志》载:“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 者为负,罚重九 宴。射毕,择 高 地卓帐,赐藩,汉臣辽臣 饮菊花酒。兔肝为臡,鹿舌为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礻会 禳。 ”于此可见,茱萸酒避邪之风俗,不独汉族有,辽地亦然。
其五是食用酿 酒。古代诗文中,咏颂茱萸酒者屡屡见之。而以唐初所撰《艺文类聚》中转引《异苑》的一则故事更有趣:“庾绍为湘东郡,亡。宗协与 绍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见绍来,但求酒。执酒杯,还置,云有茱萸气。协云:‘恶之乎?’绍云:‘上官皆畏之,况我乎’?”这里的上 官,即鬼中的大官。《异 苑》乃南朝刘宋时刘敬叔所撰。今查《历代小说笔记选·汉魏六朝》一书所载《异苑》,并无此故事。而宋代巨著《太平广记》转引《冥祥 记》,记载此事较详,言 庾绍为庾绍之,晋新埜(野)人,字道覆,为湘东太守。宗协为南阳人。庾绍于元兴末(公元404年)病亡。
义熙年间 (405~418),忽现形访宗协,宗协与之饮茱萸酒。历代文人咏颂茱萸酒的诗文较多见,如唐代著名隐士寒山诗曰:“纵尔居犀角,饶 角带虎睛。桃枝将辟 秽,蒜壳取为缨。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这里,把茱萸与犀角、虎睛、桃枝、蒜壳、枸杞等作为驱鬼辟邪、 长生不死之物。茱萸酒 很长一段时期(明清以后)未见记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汉中地区主产县佛坪县(俺登山过:)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山茱萸系列果 酒、饮料,其味淳美,药 效显著。
由于历代把茱萸 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因之,古代人们对茱萸情有独钟,以致形成饶有兴味的茱萸风 俗。这种风俗,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有的史料记载为东汉刘歌)所撰《西京杂记》,言汉高祖刘邦时,其宠妃戚夫人之宫女贾佩兰回忆在宫中 之日,戚夫人于每年九 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周 礼·内则》载: “三牲用樧。”清段玉裁释:“樧,煎茱萸。”《词源》释 樧,即食茱萸。据《周礼·祭统》言:“三牲之俎,八簋之食,美味 备矣。”从此记载可知,周代祭祀之制,把三牲(牛、羊、猪)放在祭板上,把煎过的茱萸等八种美果放在祭盘中。
晋周处《风土 记》亦载:“九月九日,……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邪气,以御初 寒。”“以重阳相会,登高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南梁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 瞻云:九月九日宴会, 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宋朝《太平御览》等典籍 亦载有重阳登高插茱萸 风俗。
茱萸 分 布广泛,除草茱萸仅稀见于长白山等较寒冷地区外, 我国山茱萸、吴茱萸多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国外则英国、美 国、朝鲜、日本等国亦有种植。南 朝齐梁间药学家陶 弘景在《本草经集 注》中载:“山茱萸,生在汉中山谷。”并在《名医别录》亦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西晋时大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 中说:“其国则有蒟 蒻、茱萸、瓜畴,于区甘蔗、辛薑。”蒟蒻,即今之魔芋。时汉中亦属蜀地,该赋中所言,当含汉中。晋代冯翊太守孙楚《茱萸赋》言:“有 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 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我国在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将茱萸栽植于园圃、庭院。而始之“汉女”,或指“汉中之 女”。
这么看来,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和讨论茱萸的名称分类问题方面 要比瑞典自 然分类学者林奈(卡尔·冯·林奈 Carl von Linne,1707 - 1778)至少要早上千年。